自主品牌卷出了花,跨国车企也跟着卷起来。
近日,与清华大学成立未来出行联合研究院,聚焦人工智能、V2X车联网技术、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领域;保时捷在华正在“招兵买马”,主攻智能化;现代汽车在华投资成立全资法人公司,开发更多本土化专用车型。
这些动作背后,“加码”本土化是宝马、保时捷、现代汽车等跨国车企新一轮布局的关键词。这既表明跨国车企持续看好并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,也折射出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开始有些“力不从心”。
加码本土化研发已成跨国车企新趋势
电动化和智能化,已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。但当前,传统跨国车企在软件、智能等相关领域竞争力不足,已成为他们的通病,转型已迫在眉睫。增强在华研发权重,应对新能源汽车转型已成为多家跨国车企的共识。
就在10月24日,一则关于宝马“加码”中国的新闻吸引了我的注意。宝马与清华大学共同成立“清华-宝马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出行创新联合研究院”。本次签约,也被视作是宝马强化在华强化本土合作研发的全新里程碑。
在宝马“加码”中国之前,保时捷也在中国着力扩建研发团队。补齐智能座舱、ADAS高级辅助驾驶等智能化研发能力为本次扩建的目标之一。保时捷于2022年在中国成立了研发团队,但在两年的时间内,团队规模却增长缓慢,目前仍不足50人。此次扩建是团队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招聘,主要聚焦于座舱部门与高级辅助驾驶领域。
另一个全球车企巨头现代汽车,也展现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强烈信心。近日,现代汽车中国前瞻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愿景发布,现代汽车投资宣布成立全资法人公司。对于现代汽车来说,这是研发中心的一次重大改变,也更加坚定了现代在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的决心。
众所周知,现代汽车在全球市场中如鱼得水,但偏偏却难以攻克中国市场。为了扭转在华颓势,现代汽车纷纷选择加大本土化研发以推出更加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。中国前瞻技术研发中心已形成200人规模的本土研发团队,明年将为中国市场推出专属车型。
在此之前,跨国车企在中国的本土化研发已经提速。除了上述提到的车企,奔驰已在中国建立了德国总部之外最大的研发机构和数字化体系;大众集团在合肥建立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、创新和采购中心;上汽通用通过泛亚技术中心和软件数字化中心的调整,已实现了产品从设计到研发的本土化自主掌控。
本土化研发投入成“胜负手”
目前跨国车企在华的本土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不同于以往只在产品上做一些中国化改进,如今已开设研发中心推出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,并且还加入当前如火如荼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战场,跨国车企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愈发深入。
世界上少有市场能像中国这样,促使跨国车企在本土化研发方面做出巨大努力。跨国车企在中国投资掀起新一轮“加码热”,其中的重要因素正是中国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活力,市场优越性明显。
中国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,也是消费需求最多样、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市场之一。对于跨国车企而言,以中国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正向研发,不仅是其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取得突破的关键,也是跨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保持领先优势的重要基础。
从产业链供应链角度来看,中国汽车产业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,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,包括动力电池、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等领域,已经具备世界领先的优势。
智能电动化时代,中国市场决定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走向,跨国车企已经相继觉醒,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并试图通过以投资中国为杠杆,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转型,提升其产品竞争力,反哺其全球发展。
总结
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留给跨国车企突围的时间可能不多了,危机感是当前所有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上的共同感受。为了赶上中国市场,跨国车企也被迫卷起来。除了继续提速电动化进程之外,如何在全球化战略中提升本土响应能力,都将是跨国车企在华竞争成败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