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SD 静电保护原理和设计

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:2024-10-16 04:21

我来回答

1个回答

热心网友 时间:2024-10-16 04:44

静电放电(ESD)是导致电子元器件或集成电路系统损坏的主要因素,其瞬间电压极高,造成损伤毁灭性和永久性,直接导致电路烧毁。因此,预防ESD损伤成为IC设计和制造的首要难题。

ESD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,如生产、组装、测试、存放、搬运等过程中静电累积。此外,元器件本身也可能累积静电,当接触带电物体时,就会形成放电路径,导致电子元件或系统受损。为防止ESD损伤,首要方法是改变环境,减少静电产生,但这是次要讨论的话题。本文重点在于如何在电路中加入保护措施,当外界有静电时,电子元器件或系统能够自我保护,避免ESD破坏。

ESD保护的关键在于利用二极管的特性。二极管在正向导通时反向截止,反偏电压增加时会发生雪崩击穿,形成钳位二极管,从而为电路提供保护。类比于家中的溢水口,防止水龙头忘关导致的水灾。击穿保护电路后,是否意味着电路彻底失效?答案是否定的。PN结的击穿分为电击穿和热击穿,电击穿是可恢复的,而热击穿则不可恢复,因为热量聚集可能导致硅被熔融烧毁。

为了控制导通瞬间的电流,通常在保护二极管串联一个高电阻。此外,理解为什么ESD区域不能形成Si质层,以及为何ESD通常发生在芯片输入端的Pad旁边,而非内部,都与电路设计和ESD测试方法紧密相关。

ESD的标准和测试方法根据产生方式和损伤模式分为多种,其中人体放电模式(HBM)和机器放电模式(MM)是业界常用的两种。人体放电模式涉及人体摩擦产生的静电,而机器放电模式则来自机器移动时的静电触碰。测试方法包括指定pin脚,先施加ESD电压,持续一段时间后测试电性,直至击穿,确定ESD击穿的临界电压。

ESD保护可以从晶圆厂制造过程解决,也可以通过集成电路设计端的布局设计实现。Process层提供ESD选项层,而Design rule中包含ESD设计规则,客户可根据SPICE模型的电性设计ESD。

在制程中,可以通过改变PN结或负载电阻来实现ESD保护。Source/Drain的ESD implant、接触孔的ESD implant、SAB(SAlicide Block)等方法都有助于提高ESD击穿能力。串联电阻法是最经济的解决方案之一。

设计端的ESD保护依赖于设计师的技能。一般设计规则提供指导,但不保证效果。常见的设计方法包括将Gate/Source/Bulk短接,将Drain结在I/O端承受ESD浪涌电压,NMOS称为GGNMOS(Gate-Grounded NMOS),PMOS称为GDPMOS(Gate-to-Drain PMOS)。

在NMOS中,当I/O端有大电压时,Drain/Bulk PN结雪崩击穿,Bulk/Source的PN结正偏,形成Snap-Back特性,实现保护。PMOS原理类似,但特性稍有不同。

触发和维持Snap-back的关键在于有足够的衬底电流和恰当的电压控制,以避免进入栅锁状态和二次击穿。栅极耦合(Gate-Couple)技术通过增加电压让衬底提前开启,提高多个finger的均匀开启性,实现大面积ESD保护。

最后,ESD设计涉及多个因素和复杂方法,包括电阻分压、二极管、可控硅晶闸管等。设计不仅要关注电路本身,还需考虑制造过程的影响,同时需要深入的行业知识和经验。
声明: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,旨在传播知识,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,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。
E-MAIL:11247931@qq.com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