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解释“归来的诗人”

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:2022-04-20 10:00

我来回答

1个回答

热心网友 时间:2022-05-23 17:06

1980年,艾青把他的一本诗集定名为《归来的歌》,与此同时,流沙河、梁南也写了题为《归来》和《归来的时刻》的诗。“归来”,在这个期间,是一种诗人现象,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。这里称为“归来”(或“复出”)的诗人的,主要有这样几部分: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,如艾青、公木、吕剑、苏金伞、公刘、白桦、邵燕祥、流沙河、昌耀、周良沛、孙静轩、高平、胡昭、梁南、林希等;在1955年“胡风集团”事件中罹难者,如牛汉、绿原、曾卓、冀汸、鲁藜、彭燕郊、罗洛、胡征等;因与*有关的艺术观念,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“消失”的诗人,如辛笛、陈敬容、郑敏、唐湜、唐祈、杜运燮、穆旦、蔡其矫等。
上述诗人在时隔二十年后的70年代末“归来”时,在一段时间里,纷纷把生活道路的挫折、磨难所获得的体验,投射在他们的诗作中。他们追忆着“翅膀被打伤”的那“致命的一击”,以及“跌落在荒野里”的“颤抖”(吕剑《赠友人》),也为终于“活着从远方归来”而欣幸(流沙河《归来》)。这些“天庭的流浪儿”(林希《流星》),由于长时间沉落在社会底层,或处于“弃民”的社会地位,这加深了对于历史、人生的体验的深度,也使他们多少与六七十年代的诗风保持了距离。其中有些人,长时间脱离艺术实践,要重建曾经有过的敏锐的感觉和灵动的想像已有困难,但也使他们比起另一些诗人来,较容易在创作中呈现新的面貌。他们这个时期的创作,把他们所认为的历史“断裂”和“承续”,融入个人的生命形态中,并且试图重续他们曾被阻断的社会理想、美学理想和诗歌方式。相近的追求,使他们这期间的诗,呈现一些共同特征。诸如个人心理情绪的“自白”性质,以“历史反思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,对于社会人生理想的坚持和以感情的直接抒写的诗歌表达方式。
声明: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,旨在传播知识,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,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。
E-MAIL:11247931@qq.com
Top